設計營運是個技術活!明確的成長路徑、開放的回饋機制,打造10到60人的共同願景
“設計營運 (DesignOps) ”,是 “Design” 跟 “Operation” 的結合,看似談工具技巧和運作流程,其實更有上層的 “Ownership” 和 “Leadership”. 看 Ivan 攤開他檔案裡的團隊角色職能表和成長路徑圖,那鉅細彌遺的程度,完全超乎我的預期 — — 只想說,千萬別被那個 ”Design” 困住了想像!
「以往我覺得談論願景似乎很高大上,但實際落地到『管理』這件事情上,才知道有多麼重要。」現任 91APP 產品發展聯合處資深總監魏銘信 (Ivan) 說。
他所帶領的團隊,成員從設計師、產品經理,到研發與測試,如今已超過 60人,可說成長快速。
Ivan 初入 91APP 時,帶領 10 人的設計團隊。當時公司正導入敏捷開發流程,但內部仍依照規模較大的設計團隊職權劃分,UX 設計師和 UI 設計師角色切分得很清楚,沒有研究員,也沒有持續性展開用戶研究方面的工作。
然而,根據他過去的領導經驗,敏捷開發的迭代週期快速,幾乎兩週一個 Sprint 的開發節奏,需要能獨立執行用戶研究、需求釐清到設計交付 End 2 End 的人才支持,否則產品在設計階段的角色拆分過細,交棒過程容易反覆修改、耗費不必要的時間成本。在人力編制較為緊縮的情況下,必須要先進行改善。
為了提升團隊工作效率、產品設計品質及人才能力,他隨即一步步著手進行團隊建設。
角色整併、能力提升,為團隊開闢新的戰場
首先是角色整併,重新定義設計師的角色與責職 (R&R, Role and Responsibility)。
從設計師能力框架,包括專業知識、領域知識、專業能力、設計溝通與專業影響力,到能力分級對應職等,讓設計師們能知道自己專業職涯的發展路徑;此外也確立每個人在團隊中的職責,建立對負責產品的 Ownership,甚至設計新人 Onboarding Orientation (新訓指南),幫助新人了解大至公司產品服務全貌、產品發展的重要更迭、產品價值主張、願景、客戶簽約到進件流程、客戶的利益關係人結構,小至團隊組織架構、公司內部利益關係人的任務、合作期待、團隊跑法與關鍵會議等。最後連 HR 部門都因此向他索取文件作為新人入職訓練的參考呢!
角色整併目的在於,讓設計師能適應敏捷開發流程,而能力框架的定義則是為了有系統的去提升設計師各方面的能力。這些制度建置的過程不僅幫助他自己更了解公司和產品、人與事情之間的關係,也讓他找到對外溝通團隊價值的方法。
Ivan 提到,加入公司初期,自己的團隊經歷組織內劇烈的調整與變革,團隊成員持續流動,新人留存率特別低。團隊建設工作持續超過半年,管理和招募上雖然有諸多挑戰,最終建立出更有效率的協作方式,成功搶救了新人的留存率,讓所有人能認知到自己的工作與公司發展價值的關聯。
下一個難題隨之而來。
即使 Ivan 親自為夥伴規劃內訓,要求成員積極自主學習。但若要團隊跨越舒適圈、有更多的挑戰刺激成長,仍需要主管適時的開闢戰場、提供試煉的機會,讓設計價值得以實現。
但「戰場」何來?考驗的是部門主管與公司各平行單位的關係建立,還有對外斡旋、打破跨部門利益關係人的心房。
動之以情、說之以理,讓需求或是協作單位能夠認同而非覺得被干預,才能讓設計師們有更多的機會,透過業務接觸到客戶、甚至是尚未簽約的潛在客戶,同理與觀察實際的使用情境,透過各種用戶研究去探索、挖掘、釐清真實的需求。
善用各種會議,營造透明、開放的回饋環境
建立了有助於認知公司服務的新人訓練,以及能力提昇的行動方針與制度,還需要激勵設計師們願意主動改善現狀、互相學習與成長。
Ivan 下一步是打造透明、開放、具設計思辯力的團隊文化。怎麼做呢?
團隊每週固定召開的 2 種會議,一種是「常態設計同步會議」,二是每週的 Case Study(個案研討)和 Design sharing 會議。
前者是因應每個設計師雖然針對自己負責的業務,必須提交 End 2 End 完整的設計方案,但所有人共同維護多個裝置與產品服務的情況下,產品設計或體驗必須找到能對齊一致性的方法。透過設計同步會議主動提供資訊,讓大家知道彼此正在處理什麼產品模組,有沒有需要對齊的使用體驗慣例(UX Pattern) 或是設計規範、可共用的元件,確保產品設計與體驗的一致性。
而在每週的 Case Study 和 Design sharing 會議上,每個人都可以主導想要分享的主題。不論是角色學習、任務拆解、情境處理或是產品設計方案,在會議上與大家分享自己設計決策的思考路徑,藉此獲得各方回饋。會議的目的不在檢討,而是透過開放與思辯的討論,破除、互補、調整自己對產品、技術或使用脈絡理解上的盲點,進而優化思考路徑和決策原則。
有賴於平常這樣的會議,培養團隊透明、開放的溝通氛圍,對事的評價回饋環境已經逐漸形成。在年度績效回顧的時候,Ivan 嘗試讓設計師們寫下自己的成就、學習與進步,以及在團隊中的自我定位與目標,作為一對一時的自我評估,此外又組織一場工作坊,讓每個人能針對工作內容、合作關係、團隊溝通等各種建議,當面給予彼此回饋。
Ivan 打趣地說:「那天我就收到了一張自己可以改善的建議:『 不要對某某同事太嚴厲』。原本還很擔心大家當面不好說給予建議的回饋,看來是多慮了。」
當管理的範圍不只設計團隊,創造共同願景是領導團隊最重要的事
Ivan 在兩年內歷經四次組織調整,每次都是不同的跨職能團隊整併,當每個人都帶著自己對產品守備範圍的認知邊界,「凝聚團隊向心力,建立共同目標和價值觀」顯得格外重要。尤其對於被整併的團隊而言,新成員往往是戰戰兢兢、充滿質疑和抗拒的。
如今團隊規模邁向 60 多人,就像 Ivan 初來乍到 91APP 的時候,再一次需要建立合作關係和團隊信任感。情境轉變,此時的首要任務又該是什麼?先前的經驗是否能複製到新的團隊身上?
在 8/30(日)下午「 2020 DesignOps 實務研討」分享中,Ivan 要將這幾年的學習,以「如何實現設計營運價值,促進組織改革」為題,分享他從 10 人到 60 人的產品團隊管理歷程和學習。
訪談後記
拜訪 91APP 那天,其實天氣和心情都不太美麗。不僅遇上一場突如其來的滂沱大雨,我甚至頂著剛被放血完的智齒腫臉,痛到幾乎難以言語,戴著口罩進行,但訪談結束時,內心卻充滿了驚喜和興奮。
原來團隊願景、個人發展和能力需求,可以這樣被明確、具體的定義和說明出來,不是精神喊話般的打高空,重點是——彼此有交集!在帶領團隊能力提升的過程中,兼顧了個人在職涯發展上看重的不同價值,我認為是相當難得的。
談話的過程中,我忍不住想:一個人的職涯中可以遇到多少主管,能這樣有方法、有方向、有策略的帶新人成長呢?可能有帶人的熱情但缺了傳承的方法,可能有深藏的專業卻不知道如何傳授,可能有各種工具和技巧卻少了對人性的理解和觀察,也或許有人一輩子都沒遇到一位有能力有熱情帶領新人的主管,每每孤軍奮戰、跌跌撞撞,另一種意義上的白手起家。
因此,大力推薦一些對團隊協作和跨部門溝通感到棘手,想透過會議、工作坊促進團隊專業交流,刺激團隊士氣的管理者,一定要來 8/30(日)現場被這些表格震懾看看,說不定還會被感動一下呢!
感謝您走過路過看了我的文章,
如果喜歡我的紀錄和分享,請「拍拍手」鼓勵我~(可以拍到50下喔XD)
希望您有收穫,也歡迎留言交流!
本文同步刊載於悠識學院官網, https://bit.ly/3iLzZS3,2020.8.1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