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個活動為什麼需要主持人?」——談活動主持這件事

參加活動其實就像看節目,稱職的主持人能讓來賓更加耀眼、讓活動更加流暢,甚至讓整體滿意度提高。

Debbie Chen
黛比忙什麼

--

「為什麼活動總是不直接開始?」

「趕快讓講者上台好嗎?」

「活動主持人不就是個花瓶讀稿機嗎?」

別懷疑,以上這都是我在現場聽過的抱怨。

「一個活動為什麼需要主持人?」

必須先清楚這點,或至少對這件事有些想法,再接手主持任務,再去談何謂「稱職的活動主持人」。

先有基準,再談優化。

過去因為擔任講師和活動的行銷企劃,部門人數有限的情況下,必須互相支援,也因此有機會站在大小校園、讀書會、校友會、簽書會、座談會、講座、公司開訓結訓的活動舞台上,授課、分享和與談。今年則抽空參加各式講座、聚會活動,學習他人的主持方式。

活動辦多了、參加多了,要求也就多了。

雖然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活動主持人,卻也逐漸從觀眾回饋、個人感受和過往主持經驗裏,累積出對活動主持的評估標準,再調整、發展自己的一套主持風格。

昨天參加了今年最後一場大活動,會後實在感觸甚多。藉機分享過往至今,從「主持人的功能」「應做的準備」兩方面,去談談自己對活動主持的基本要求和想法,適合新手主持人或業餘、支援型主持人參考

主持人的功能

有些人會分不清楚「司儀」和「主持人」的差別。

確實,許多小活動會混用兩者的角色,但簡單相比,我認為主持人的功能和可發揮的空間更大、更多,也更有彈性。司儀多數是專業唸稿、掌控流程,但主持人則可以展現許多個人特色,在不失禮貌的前提下,用字遣詞可以大膽、幽默,也有機會臨場脫稿發揮。

站在台上的人心臟要很大顆,要禁得起好多雙眼睛緊盯、好多嘴巴質疑。然而一旦清楚自己的角色功能,面對這些挑戰就不會茫然無措,執行任務時也能有所依歸。

活動主持人基本上有3大功能:

一、定錨

第一個功能是「定錨」。

當天的活動目的是什麼、該場的議題是什麼、預定傳達給觀眾的是什麼,主持人扮演著定錨、提點、收斂、控制預期的作用。

因為觀眾都很忙。

即使議程、文案上有再怎麼詳細的說明,但絕對有人沒有看,各自帶著過多過少的預期來到現場。

再次說明該場來賓的背景、要探討的主題,不單只是一個形式,一方面是對來賓的基本尊重,錯字、發音、資訊錯誤都不該發生;另一方面則是讓觀眾聚焦在接下來即將聽到、看到的內容,提示某些內容必然發生、某些內容則不在範圍內。

比較這兩句話:

「講者Andy將從自己身為行銷長的角色,如何操作今年XX案例去分享。」

「我跟講者Andy是好朋友,接下來就請他上來分享。」

傳達的當下絕對有不同的效果。

前者說明講者身份和分享內容,觀眾能立刻把注意力引導至主辦方期望的方向走——這場應該談的不是心法或理論,而分享者不是行銷基層,想必有一定的資源可發揮,也有一定的主導權。

而沒有人在乎主持人和來賓的私交如何,在台上說出來除非是有意義、要鋪梗或準備做效果,否則可以說是贅字贅句。

主持人的每一句話對台下的觀眾都有力量,不可輕忽。

二、串場

主持人的第二個功能是「串場」。

「串場」主要是為了銜接場次空檔,或是有突發狀況需處理的時候,譬如投影當機、餐點還沒來、下一場講者遲到之類的緊急事件。

期間要持續抓住觀眾的注意力,維持場內熱絡,又得適度張弛,給予大家的腦袋一些舒緩空間,以免太過緊蹦,接下來吸收不了。

穩當流暢是基本。

保險不出錯的作法就是「承先啟後」,先為剛結束的活動做小結或簡單的心得,再介紹下一段活動的安排及設計緣起、講者背景、內容資訊等等,同時補充佈達活動重要訊息,例如換停車券、補報到。

比較有串場經驗的主持人會視活動類型,準備好幾個有趣的段子、小故事、小遊戲跟在場來賓、觀眾聊天互動,讓場佈的夥伴有餘裕處理現場,帶領下一場的講者或來賓入座,讓觀眾有身心準備,進入另一段活動體驗中。

關於串場,金鐘獎主持人陳凱倫在《超越麥克風的影響力》書中曾說:

「串場的最高境界是,讓觀眾忘了你在串場。」

「好的主持人能讓觀眾更期待主菜,甚至就獨鍾你這一味。」

看似無招勝有招,超難!這考驗主持人跟來賓的默契。

很多時候是主持人和來賓本來就是相識已久的閨蜜、好友或磁場超對頻,真的要善加發揮,聊一些帶點詼諧嘲諷的幕後花絮,就能讓現場互動效果超好!(但小心不要聊到忘我)

三、場控

第三是「場控」。

延續串場的功能,活動絕非一人促成,是團隊合作,台下的夥伴是台上主持人延伸的手腳,而台上的主持則要當台下夥伴的雙眼。

「需要使用茶水間的來賓,請從我的左手邊出口走,找穿著黑色制服的夥伴。」(搭配手勢)

基本的提供開場指引訊息、預告活動、會前暖場,尾聲時給予提醒、溫馨問候、撤場指引,從流程到動線,維持活動更順暢的進行。

掌握麥克風的人不是講話大聲就好,而要抓住在場來賓的注意力,傳達清楚明確的指示。

大活動尤其如此!常見的是現場來賓吃的吃、聊的聊,渾然忘我,完全聽不見主持人的指引,現場就逐漸失控,拖延活動時間。

不妨給些緩和的空白音,直接、明確的邀請現場來賓:「請大家注意主持人這邊~」如果擔心台上場控效果仍然不佳,就預先把資訊都做成投影片,直接投在大螢幕上吧!

常態性舉辦的系列活動則非常推薦「簡報小聚」的做法,把轉場音樂當成資訊傳遞、團隊溝通的方式,A音樂表示活動將在10分鐘後開始,夥伴須盡快引導來賓入座;B音樂代表活動將在3分鐘後開始,夥伴也須入座、各自就定位,以此養成來賓參與的習慣,會讓工作人員輕鬆許多。

更多活動場控技巧,可以看這篇>>>

善用逐字稿、活動細流和主持基本禮儀,可以看少女凱倫這篇>>>

說完前述 3 個主持人重要的角色功能,來分享一下主持人通常會做的準備。

清晰的咬字和口條,完整熟悉主持稿和流程,沒有(太多)贅字和語助詞,依活動性質搭配適切的妝容和服裝,甚至維持體態,都是平日的基本功,相信專業專職的主持人可以分享更多,就不多贅述。

台下做足功課,台上從容發揮

雖然我自己曾被形容為即興發揮的能手,過多準備反而會表現不佳,但完全沒準備倒還是真的不敢!這種人對夥伴來說根本是未爆彈,太危險了XD

我認為主持人在台下台上,應該具備 4 點認知和準備。

一、認清活動性質,設定主持風格

這是從活動主辦方的角度去溝通、設定主持風格,要專業硬派?還是要熱絡活潑?即使每個主持人會有自己的一套風格,但語調、用詞、肢體語言一定都可以針對活動性質去調整。

不要自以為大型活動就一定走專業硬派路線,或許主辦方想要的是溫馨和樂的取暖路線啊~

拿錢手短,先找到共識,千萬不要隨便破格出演!

另外,了解來賓對自己主場的期待也很重要。對此我曾經有慘痛的經驗。

某次自以為來賓年輕、社群形象活潑,應該在活動上也能自在暢談,結果對方緊張到爆,幾乎說不出話來,活動變成我主場。

也曾自以為可以掌握氣氛,覺得在實作、示範的空檔留些串場的空白音應該無妨,結果來賓是個喜歡熱鬧的,直接在台上說:「主持人是否該講點話了呢?」

沒有事先溝通清楚,彼此缺乏共識和默契,結果就是砸了自己招牌。

二、從觀眾需求出發,敢問痛點但溫柔同理

主持人是連結主辦方、來賓和觀眾之間的橋樑,必須對接主辦方想提供的、來賓想表達的、觀眾想聽到的多方資訊,有時還得兼當翻譯,把來賓過於艱深的術語轉譯成淺顯的白話文讓觀眾理解。

而有經驗的活動單位更會蒐集前測問卷,了解觀眾參與活動的實際需求,讓主持人能從中提煉,引導來賓現場回應觀眾的好奇。

若議題剛好是主持人自己的興趣或專業,不妨加入一些個人觀察略做分享,往往會為自己加分。

解決觀眾的問題,讓觀眾覺得有所收穫,通常活動滿意度都會很高。

另外,為了製造活動的爆點和高潮,很多時候觀眾需要刺激,直指敏感、爭議,甚至私密的議題是一種常見作法。

感性訴求比較好處理,交換故事、同理境遇、找到相似點,帶點音樂,可以把現場情緒帶到另一種層次。

但若是另一種,無可避免必須製造充滿火花的情況時,我非常喜歡陳凱倫回應的一段話:

「問敏感問題,不是在傷口上撒鹽,而是為成長的轉捩點鋪好紅毯。」

盡量避免太過敏感、輕浮、挑釁的用字,除非有套好招、有把握、有暗樁,否則真的不要亂用。尷尬就在一瞬間,覆水難收。

當一個善良的人,不管在哪裡都是。

三、做好準備,讓對方暢言

不論活動中是否有對談的環節,最理想的情況,當然是能在活動前,和來賓針對活動當天的內容碰面、預演。

但實際狀況往往不如人願。

許多來賓其實都不是專職講師或通告藝人,根本沒有時間仔細RE稿,所以會改以提前到場對稿,或是先提交大綱,或以文字回答訪綱。

主持人通常得自己就來賓背景、對談習慣和活動主題……做許多資料搜集,在短時間消化、統整許多跨領域的資訊,擬出對應的訪綱和主持稿。

即使做了再多功課,都是為了在熟悉度不足的情況下,快速拉近和來賓的距離,相當程度需要高度的親和力,也非常考驗主持人臨場應變的能力。

而主角終究是來賓,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讓對方能鬆一點,更加暢所欲言。

口若懸河以致喧賓奪主,也不是好的主持人。

前陣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Popcorn Movie的爆編,因為電影「星際救援」(Ad Astra)訪談Brad Pitt的片段(約在3:27)。

爆編問彼特:「你是否曾經遇到某個場景一直抓不到感覺,而導演只用一兩句話就幫你突破瓶頸呢?」

彼特:「沒錯,詹姆斯導演真的很懂演員!而且,我們認識已經……」

爆編立刻接:「25年了。」

彼特很帥。

看到彼特讚賞的眼光了嗎?訪談者居然比演員自己更清楚如此細微的資訊!

這無疑讓受訪者備受尊重,對方可以感受到主持人對於這段訪談的用心,親密感很可能就在這個問題後立刻拉近,因此願意多回答一些問題,問到有別於其他商業廣宣訪談的有趣花絮。

短短幾句,就讓我超級佩服這位爆編對演員做的功課,相信彼特當下也對他印象深刻吧。

機會真的是給準備好的人啊!(羨慕~)

更多人物訪談技巧,可以參考記者房慧真的分享>>>

四、主持從容專注,隨機應變也尋求支援

緊張難免,試著放慢語調,不疾不徐,把話說清楚。

「專注」是新手主持或是像我一樣的控制狂常犯的毛病,簡言之,一焦慮就管東管西。

「椅子呢?」「來賓呢?」「音樂呢?」「投影片不見了!」

別擔心,交給音控和場控的夥伴吧!給個眼神、手勢,他們都在呢!

或是調侃一下自己,乾脆承認是宿醉到場(?)

最後,引述活動王 @Chi Lin(子琦斜一波) 今天讓我心有戚戚的一段話:

即使你全場內容活動都非常精彩,當往往一個小細節就會壞了一鍋粥,而且參與的觀眾就是這麼現實,往往不會記得你做的好的那 99分,只會記得那個做不好的一分,然後放大影響對於整場活動的滿意度。

細節就是那麼繁瑣,完美也總是那麼遙不可及。

我還沒說到,熟悉人性、專業貼心的主持人,會頻繁使用鼓勵、邀請的用語和手勢,在QA的時候關注會場左右邊、男女發言者的比例,讓參與活動的每個人都感覺被重視。

但即使不可能有絕對完美的活動,即使台下的人(可能)不會發現主辦方出錯;但倘若一旦出錯,自己也該有那個敏感度去覺察,當下或在下一次儘速修正。

既然活動辦了,頭都洗了,就盡力把它做到盡善盡美、不要後悔!

如果自己都沒有覺察錯誤、汲取回饋、檢討修正的能力,活動的體驗感如何提升?若聽眾的胃口更大、期待感更高,活動複雜度勢必得提升的時候,未來又該如何應對呢?

事事皆學問,術業有專攻,但在什麼位子,樣子和態度就要做出來。

感謝您走過路過看了這篇文章
如果喜歡我的分享,請幫我「拍拍手👏」鼓勵鼓勵~最多可以拍到50下喔XD
希望您有收穫,也歡迎留言交流!

--

--

Debbie Chen
黛比忙什麼

陳黛比,以採訪的身分向生活採礦;以有趣的企劃讓品牌發光。陸續在教育、新聞、出版業、UX、電商新創圈闖蕩,現為全職接案,主要合作項目為:品牌內容採編及撰稿、各式活動企劃及執行。合作請寄 yuzuochen010@gmail.com